2010年12月24日 星期五

【美國】愛書人的金礦 ─從淘金鎮到書鎮〈下〉

書鎮中的書店原則上都是以販賣絕版書為主的二手書店或古董書店,以別於一般都會中只賣新書、暢銷書的連鎖書店,如此一來,不管是喜歡撿便宜或偏好稀有珍本書的愛書人都會趨之若鶩。
內華達郡的精神領袖——普利茲獎得獎詩人蓋瑞.史奈德。
文.照片提供◎ 鍾芳玲  布魯斯‧利維(Bruce Levy)本來是在大都會擔任商業攝影師,後來學習古籍的修護與裝訂,並成了這個領域的好手,他曾任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古籍圖書館的資深古籍維護員,因為 喜愛上優巴河和鄰近的自然景觀而遷居於此,他的住家也是工作室,在這裡有來自全美各地的破損古籍等著這位古籍的醫生妙手回春,我登門拜訪那天,布魯斯與助 理正在拯救一本一六一八年的羊皮書,旁邊則擺著美國巨賈、一九九二年總統大選候選人羅斯‧裴洛(Ross Perot)委託的一本一九一九年出版、關於二次大戰的書。音樂聲在室內飄揚,兩人不時停下來啜飲高腳杯內的白酒,修復古籍之於布魯斯是工作、也是一門藝 術、一種享受。

內華達城的另一位名人是猶他‧菲力普(Utah Phillips),這位一頭白長髮的老先生是北美洲極著名的民謠歌手、說唱藝術家、幽默家、勞工支持者、無政府主義者兼反戰主義者,他長年帶著把吉他四 處吟唱、說故事,內容皆以嘲諷資本主義為主,替社會中下階級的小人物、勞工發聲,自稱是流浪漢、遊民,為草根型藝術家的代表,他這幾年與特立獨行的年輕前 衛搖滾民謠女歌手Ani DiFranco 合作灌製唱片而攫取了不少年輕人的心,他的鄉村歌曲曾獲為一九九七年葛萊美獎最佳民謠唱片的提名。我是在「葛利布頓書店」巧遇菲力普,與他一道的是歐寶‧ 布朗森(Orval Bronson),此君專研小說家史坦貝克原著改編的劇本,並因而出版了一本專書,他手邊收藏了高達三百本的史坦貝克首版著作,他的部分珍藏在今年二月舊 金山的一項古書拍會中悉數售出,並取得漂亮的價格。

接下來幾天,我把時間花在隔鄰的姊妹市草原谷。一如內華達城,草原谷也曾是個淘金 鎮,輝煌一時的「帝國礦坑」(Empire Mine)曾經締造出高達九億美金的產金量,而今雖已停產,卻成了受歡迎的博物館。鎮上同樣有好幾家書店,最具規模的當屬「愛門斯書店」(Ames Bookstore),這大概可以算得上是美西最大的書店之一,裡面有超過三十萬冊各類的二手書與珍本書,L型的橫豎兩排建築物矗立了一排排的書架,像極 了圖書館的擺設。這家店原位於洛杉磯東南方的小鎮惠特(Whittier),由一對父女哈利‧愛門斯(Harry Ames)與女兒德蘿拉斯(Dolores)在一九六八年時創立,哈瑞本是學校教師,一直喜愛閱讀,當時年方十八的女兒剛結婚,先生迪克(Dick Slavin)即離家參與越戰,於是和父親一起開書店,迪克退伍後,也加入家族行業。一九八七年南加州大地震,整個書店的建築倒塌,他們於是舉家遷移至草 原谷,並在此重新開業,七十多歲的哈利仍然活躍於店中,每一區的分類別都是他親手用簽字筆書寫而成,德蘿拉斯總是笑盈盈地在櫃檯向客人致意,迪克則坐鎮珍 本書區,對於賣出的寶貝書,他總是萬千不捨。

「鵪鶉丘書店」(Quail Hill Books)之所以取這個名字,是因為書店主人盧比亞斯夫婦(David & Janis Rubiales)的住家所在即稱為「鵪鶉丘」之故,店中販賣的書,偏向以自然歷史與寫作為主,這和男主人專研美國早期的生態寫作家兼國家公園之父約翰‧ 謬爾(John Muir)有極大關聯。

草原谷麥特曼道(Maltman Drive)上的一個小型商圈內,有間佔地一千五百平方英尺的建築物,是十多位書商共同承租的集合書店,就稱為「書鎮書店」(Booktown Books),店中隔成一個個書區,分屬不同的書商,每個人負責自己書區內的書種與擺設,並與其他人輪班留守整個書店,這種合作社模式的經營方式,非常適 合書種不多或是不想整天被綁在店裡的書商投入。「失落的馬」(Lost Horse Books)這個書區全是陳售與馬相關的書籍,其間一些馬的擺飾特別搶眼,四十三歲的女主人戴博拉(Debra Klever-Dobbins),在小學時曾經是個極度排斥書籍的女孩,但是卻對馬匹著迷的不得了,兒時就會將零用錢一點一點存起來,為的只是能在馬背上 騎一騎,後來一位老師誘引她,要想知道更多馬的故事、進入馬的生活,非得靠閱讀不可,自此戴博拉心甘情願地接近書籍,生命中前後擁有十匹馬,並成了賣馬書 的人。

隔鄰是一個咖啡店與書店的組合,書店主人艾瑞克(Eric Tomb)在內華達郡經營書店已有近三十年歷史,先後開了幾家書店,一九九七年在此開了「童姆斯書店」(Tomes Books),專賣宗教、哲學、歷史、語言類書籍。擁有哈佛大學與加州柏克萊大學文憑的艾瑞克,在當地頗為活躍,他同時主持一個電視節目,報導時事,還是 位廣播主持人以「書鎮」為節目名稱,訪談作家、詩人,並進行書評、書介等文學性的話題。

書鎮的有些書商並沒有公開的店面,而是透過郵購目 錄或網際網路在自家經營,有興趣參觀者可以和他們預約時間登門拜訪,或是透過電話、電子郵件與他們聯絡。 約翰‧哈迪(John Hardy)與雷吉娜‧蓋茲(Regina Gates)都是此類型書商。約翰在舊金山擔任出庭律師之際,經常到書鎮買書,他退休後,乾脆就搬到此處並加入書商行列。曾任圖書館員的雷吉娜因為和她的 親密愛人及小孩的共通嗜好是古董車與摩托車,所以很自然地就選定這個主題作為她藏書與賣書的方向。
除了眾多的書商外,內華達郡至少有百位作家, 以及為數不少的藝術家,人文素質之高令人讚佩,當地居民甚至在一九九八年投票表決,同意增加地方稅收以補助圖 書館的經費,在其他郡一面倒要求減稅聲浪中,這成了加州的異數。這裡不僅有一份嚴肅的文學評論雜誌《野鴨論評》(Wild Duck Review),而且經常有高水準的藝文活動,去年八月十一日舉辦的史奈德詩歌吟誦更是讓人津津樂道,那天晚上八點到次日凌晨兩點長達六個鐘頭的時間,史 奈德在聖璜嶺一個文化中心的露天劇場首度完整朗誦他的《山河無盡》(Mountains and Rivers Without End),這本書其實是一個紀錄個人經歷與世界觀的長篇史詩, 被喻為二十世紀中葉以降最重要的詩篇,由三十九個篇章構成,史奈德早在一九五六年就開始動筆,一九九六年、歷經四十年後終告完成。那個歷史性的一夜,聚集 了自世界各地慕名而來的五百位文友,大家擁著毛毯或睡袋,在史奈德或朗誦、或吟唱及三位音樂家的樂器與合聲伴隨下,享受了一場視覺、聽覺與心靈的饗宴。曲 終,月亮下沉,而英仙座流星雨正以璀璨之姿劃過山頭,那真是個豐盛的夜晚!參予盛會的人,無不這麼回憶著。

曾幾何時,這個因金礦發跡而 又幾乎一度被廢棄的區域,以大自然的美景與低廉的房價吸引了一群作家、藝術家背離大都會到此自由自在地生活、創作,而他們所創 造出的優質環境,卻諷刺性地使得這偏遠地方反倒吸引不少事業有成者跟進,導致當地房地產節節上升,讓人不禁擔憂此處變得得過度商業化、庸俗化,使得利潤微 薄的書店業無法生存。

我在今年初三度造訪書鎮,總算寬了心,我發現所有的書店都還存在,只不過「鵪鶉丘書店」由草原谷搬到內華達城;而 原本迷你的「月光書店」換了一家面積不小 的店面,擴大營業;「布麗葛頓書店」的女主人卡拉琳達正打算要單飛,在附近自立門戶開一家兒童書專賣店,男主人蓋瑞則與書商約翰‧哈迪兩人忙著籌畫書鎮第 一屆「淘金古書展」(Gold Rush Book Fair),這個將在六月九日登場的書展,已經吸引了五十位各地的書商設攤,東岸著名的書商「威廉‧瑞斯公司」(William Reese Company)為此次邀請的榮譽貴賓。蓋瑞興奮地對我說書展將在有近一百五十年歷史的鑄鐵廠內進行,會後戶外將辦大型的BBQ以玆慶祝,要我有空得一定 到場,屆時我人將在台灣,大概是無緣參加了!只不過心中卻替他們高興,這書鎮的前途想必看好,我開車離開書鎮時,收音機裡莎拉‧布萊曼與盲人歌手波伽利正 激越地替我唱著〈Time to Say Goodbye〉,而地面兩旁、屋頂、樹梢上還積著前日下的雪,我默默喊著:「Nevada, 覆蓋著雪!」

【美國】愛書人的金礦 ─從淘金鎮到書鎮〈中〉

一九九五年卡爾.孟茲告別近三十年的律師生涯,將副業變本業,並自立出版社,出版以攝影為主題的藝術書。卡爾視攝影為展現歷史與藝術的媒介,紀實的老照片更是他最愛中的最愛。
內華達郡的精神領袖——普利茲獎得獎詩人蓋瑞.史奈德。
文.照片提供◎ 鍾芳玲  「月光書店」(Moonshine Books)是鎮上最小的一家店,這店不僅面積小,連店主人約翰與愛琳(John Flecher & Irene Nicolas)的個子也一樣很袖珍。因為父親曾在上海傳教,愛琳在那裡出生,她同時是一個藝術家,她那具有神秘色彩的油畫還印製成名信片在店中販售,約 翰曾在舊金山灣區當了十多年警察,夫婦倆人後來過著吉普賽似的生活,在聖塔菲的市集賣畫、賣書,爾後搬到附近並開了這家書店,以販賣東方哲學、心靈類別的 二手書籍為主。隔鄰的「內在聖堂」(Inner Sanctum)與附近的「主街古董與書店」(Main street Antiques & Books)兩家店都是選擇將古書與古董結合在一起,兩者爍爍生輝,實在是完美的搭配。

那天的最後一站,我們來到書商兼出版商卡爾‧孟 茲(Carl Mautz)的工作室,挑高的空間搭配了品味不凡的家具、裝飾品,藝術氣息十足。卡爾年輕時就承繼父兄的衣缽,進法學院並順理成章地成了律師,但他的最愛 與副業卻在收藏與經營老照片,一九九五年他告別近三十年的律師生涯,將副業變本業,並自立出版社,出版以攝影為主題的藝術書。卡爾視攝影為展現歷史與藝術 的媒介,紀實的老照片更是他最愛中的最愛,因為他喜歡透過它們,進入一場時空漫遊,回到過去的情境中。

才一天的時間,我在內華達城就已 豐收累累,只不過我挖掘的人事物僅是金礦的一小部份而已,蓋瑞得意地對我說,郊區還有一些與書業相關的人及藝術家,諸如作 家、民謠歌手、古籍修復師和印刷師等。至於隔鄰的草原谷我根本還未有時間探訪,更別提在書店中仔細的挑書、買書了,為此我決定於一星期後重返,並多逗留幾 天,投緣的蓋瑞則應允為我在當地聯繫採訪事宜。
書商兼出版商卡爾.孟茲在藝術氣息十足的工作室中。
  第二回的書鎮之旅有更多的驚喜等著我。人剛抵達,蓋瑞即刻告訴我,另一位蓋瑞-----大名 鼎鼎、以《龜島》(Turtle Island)一書獲得一九七五年普利茲獎文學獎的詩人蓋瑞‧史奈德------將願意明日與我晤面,這消息讓我喜出望外,卻也一陣心慌,我自然知道史奈 德是美國五○年代敲打運動(Beat Movement;美國的文學兼社會運動,被視為日後嬉痞運動的前身)少數碩果僅存的祖師級人物,和作家傑克‧柯魯亞克(Jack Kerouac;成名作《在路上》(On the Road)),艾倫‧金斯堡(Allen Ginsberg;四十餘年前以赤身裸體朗在藝廊朗誦詩篇《嚎》(Howl)而名譟一時)等齊名,史奈德也因柯魯亞克以他為藍本,描繪成《皈依佛法的浪 子》(The Dharma Bum)書中那位擅長登山的智者(Japhy Ryder),而成了當時年輕人的偶像。史奈德曾在加州柏克萊分校東語系就讀,研讀中國與日本的語言、文化與書法,曾翻譯唐詩、寒山詩,並於一九五六年到 日本京都學習日文與禪,一呆就十二年,回美國後不僅著述不輟,還投身環保運動,這是我腦中對史奈德的基本資料,直到初訪內華達城,我才知道原來他自七○年 代起就已定居於鄰近深山中,由於自己學藝不精,並未閱讀太多史奈德的作品,於是臨陣磨槍,買了一些他的詩文來惡補。

和史奈德會面的過程 本身就是一個永不磨滅的記憶。因為他居住的地方位處更隱蔽的聖璜嶺(San Juan Ridge),於是相約在附近的一間酒館碰面,從鎮上沿著四十九號公路向北攀爬,群山環繞、緯度不斷上上下下,急湍的優巴河(Yuba River)從中穿越,沿途奇異的景色彷如南方優勝美地國家公園與台灣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綜合體,蜿蜒近半小時後,在幾乎不見人煙的山林中頓時冒出一間酒 館,頗有場景錯置之感。才剛坐定不久,詩人即飄然而至。

已經七十歲的史奈德,舉止輕盈、一點也不顯老態,絕非五榖不分、四體不勤之輩,這 和他自幼熱愛大自然、戶外活動與勞動有關,他有一般文人少有的經歷,年輕 時就開始攀爬各大山峰,並曾擔任森林火災瞭望員、伐木工人、碼頭工人、水手等需要大量體力的工作,因而對荒野生態產生了無限的崇敬與依戀,這不僅是他文學 創作的根源,更使他成為生態保育健將。席間他提到與東方的淵源,竟緣於十歲時的一次西雅圖美術館之旅,在一次參觀中,他生平首次看到捲軸上的傳統中國山水 畫,這讓年幼的他震撼不已,他說當時驚覺畫中一切的景緻、人物與意境是如此的熟悉,他心目中的世界應該就是畫中呈現的樣態,我插嘴說自己正好與他相反,我 對東方文化感動不多,碰到西方文明卻備感親切、一見如故,史奈德眨眨眼睛、神情可愛地說:「這不正是生命中的趣味嗎?」

雖然曾在日本多 年,並娶了日本妻子,最後卻還是受到美國西部群山的召喚而回來,為什麼定居於內華達城?為什麼不?史奈德反問。內華達城彷如美西的中心點, 位居加拿大與墨西哥之間,由此開車往北或往南,在一天內就可抵達國境,往東則可達美國中部,向西開車僅三、四個小時即可達太平洋濱的舊金山,首府沙加緬度 有國際機場,開車不過一個多小時,邊陲被說成中央,可見史奈德眼界、心胸之寬廣,不過真正吸引他的應是當地的奇山異水,他除了私自享受這裡的美,還積極地 投入當地的保育計劃,並於鄰近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文學創作之餘,順便以自然與文化為主題開課,他的隱居帶有佛道的出世精神,但是積極的活動卻又具儒家 的入世觀,難怪他要將自己喻為「儒佛道的社會主義者」。
當被問及,他總是被評家拿來與《湖濱散記》的作家梭羅相提並論時,數度結婚、育有子女的史奈德俏皮地辯駁說,他們兩人有極大的差異點,那就是獨身又獨居的梭羅,既沒有家庭生活、也沒有性,服膺自然的他,認為性即是自然。

訪 談在互相交換個人的一本著作中近尾聲,我趁此機會將四處搜購來的幾本他的書拿出來請他簽名,並贈上台灣帶來的凍頂烏龍茶,他開心之餘,又從包包中掏出一 些寶貝送我,一本是一九九○年九月台灣出版的《當代》雜誌,那期以他的精采生平與作品為專題報導;另一本是他的《英譯唐詩十六首》(SIXTEEN T'ANG POEMS),其中包括孟浩然的〈春曉〉、張繼的〈楓橋夜泊〉、杜甫的〈春望〉等,史奈德在柏克萊大學曾隨陳世驤教授習唐詩宋詞,因此特別以此書紀念恩 師,這本乍看素樸、僅二十六頁的小冊子,其實製作過程極為考究,手工印刷、裁切,其中的一頁木刻版畫來自日本藝術家,只限量生產一百二十六冊,每冊都有史 奈德的漂亮簽名,其中一百本以數字編號出售,二十六本則是以大寫英文A到Z編碼,由作者、製作者保留,我收到的這本冊子竟然是編號Q的保留本,實在是彌足 珍貴!最後一本書是他的第一本中譯詩文選專集,書名為《山即是心》(聯合文學出版),他對這本書猶豫了幾回,因為台灣已絕版,而他手邊又只剩下這最後一 本,我厚顏請他割愛並題贈,同時保證回台灣後絕對替他找到幾本,幸好日後在朋友幫助下尋得三本書,我開的支票才得以兌現。我手邊這些史奈德的簽名本、限量 本,已成了不少書商覬覦的對象。

內華達城另一位傳奇人物當屬哈洛‧柏林樂 (Harold Berliner)。柏林樂早在一九四五年大學畢業時就遷居於此,同時成立了鉛字印刷廠與出版社,專門印製審美、收藏價值高的限量書籍與地圖,他並且曾在 內華達郡擔任近二十年的檢察官。一九六六年時,柏林樂寫下了眾所皆知的「米蘭達權利」或「米蘭達警告」 (Miranda Rights or Miranda Warning) 的口述內容:「你有權保持緘默。所有你說的話,日後都可能在法庭使用,以定你罪名。.你有權諮詢律師的意見,且在問話時,要求律師在場。如果你無足夠資力 聘請律師,在偵訊前,法庭將會指定一名律師給你,並代表你回答任何問題.......。」這段美國所有的警察或執法人員在逮捕嫌犯時都得宣讀的文句,透過 電影、電視等媒體的傳播,幾乎所有人都耳熟能詳。柏林樂的印刷廠曾將這段文句印製出售,成了極受歡迎的紀念品。位於南邊山林中的印刷廠,同時也是一個鉛字 鑄造廠,我在這兒看到了眾多造型不同的鉛字與印刷出來的精美成品,只能說是愛不釋手!科技無論如何發達,鉛字印在紙上所透出的力道與質感,總是讓我深深迷 戀。(待續)

【美國】愛書人的金礦 ─從淘金鎮到書鎮〈上〉【美國】愛書人的金礦 ─從淘金鎮到書鎮〈上〉

書鎮中的書店原則上都是以販賣絕版書為主的二手書店或骨董書店,以別於一般都會中只賣新書、暢銷書的連鎖書店,如此一來,不管是喜歡撿便宜或偏好稀有珍本書的愛書人都會趨之若鶩。
「布麗葛頓書店」外景。
文.照片提供◎ 鍾芳玲今 年二月初,我到了美國加州舊金山灣區,正巧是奧斯卡金像獎公布入圍名單之際,台灣製作的武俠片《臥虎藏龍》聲勢浩大獲得十項提名,在一片熱潮中,我發現 周遭的西方友人已紛紛到電影院觀賞了這部影片,反而是我這個台灣人成了唯一的缺席者,只不過在這同時,我驅車向東行駛,探訪一個現實生活中真正的「臥虎藏 龍」之地||內華達郡的內華達城(Nevada City, Nevada County),這已是我第三度造訪此處了。
書鎮教父蓋瑞.史多樂力與妻子卡拉琳達。
即 使是加州的居民,很多人聽到內華達城這個地名,大概都會以為它位於隔鄰內華達州境內,事實 上,這個有著豐富自然與人文資源的世外桃源就在加州的東北部,距離舊金山僅三個多小時車程。每回想到內華達城/加州這個看似錯誤的組合,我就不禁聯想起電 影《巴黎.德州》(Paris, Texas)的片名,片中的「巴黎」指的不是法國的巴黎,而是德州的一個城鎮。隱居在附近山林已多年的普利茲獎得獎詩人蓋瑞.史奈德(Gary Snyder)曾經開玩笑地對我說,採用這個地名是故意要混淆視聽,以便讓外人找不到。不過就史實記載,內華達城早在一八五○年就已率先使用「內華達」為 地名,「內華達」(Nevada)在西班牙語中是「覆蓋著雪」的意思,此處位居內華達山脈的北端,海拔兩千五百英尺,四季分明,冬季時節真的會飄雪,誰知 東邊的新州成立,卻也選用(或僭用)「內華達」當州名,為了區隔起見,只好迫不得已在「內華達」之後再加個「城」,畢竟小不敵大。
稱這個只有三 千居民的地方為城市,確實是有些滑稽,但是在一百五十年前,美國西部普遍還是蠻荒之境時,內華達城卻曾有過一萬居民,投票人數僅次於舊金山與 沙加緬度兩地,以當時的標準看來,的確可以算得上是大城。一度繁華的內華達城是典型的一八四九年滔金熱下快速建立的城鎮,早年因為發現金礦而吸引了人潮, 包括為數不少的中國勞工,先是採礦,後來又修築鐵路,城裡因而出現了華人區,其中有華人經營的各式商店、賭房、鴉片屋、妓院,甚至還有供人膜拜的廟宇,但 是日後美國實施排華案、金礦業衰退、鐵路完修,以致華人逐漸減少,現今在鎮上幾乎已見不到華人的足跡,但是先前華人區所在的商業街附近,卻依然可見街道名 以中英文共同標示,有家販賣中國飾品的禮品店乾脆就掛著斗大的中文店招 「金花貿易」,裡面還掛著中文對聯「回頭是岸、幸福快樂」不遠處的文化博物館內還供奉著百年多前華人建立的神壇,郊區甚至保留了一處相當完整的中國墓園, 入口的牌坊上書中英文「雲屏別墅 Chinese Cemetery」,墓碑則純是中文,有的以光緒年記載死者卒年,這個氛圍一點洋味都沒有,中國人即使葉落未歸根,還是在這最後的一個居所上守住傳統的形 式。
「山屋書店」的合夥人:丈母娘菲麗絲與女婿李奧。
小 鎮維護歷史的苦心處處可見,幾條主街上的照明設備是老式優雅的煤氣燈,鎮上的九十三棟保存良 好的維多利亞式、殖民時期風格的屋宇,被列於國家登錄的歷史建築物名單中,其中的「國際旅館」(National Hotel)更號稱是加州現在仍持續營業的最老旅館,我在街上閒逛時,還可見一旁噠噠而過的馬車,令人有走入時光隧道的錯覺,最讓我這隻書蟲傾心的是,在 這迷人的氛圍中,竟然聚集著十來家專賣二手書與古董書的書店,成了名副其實的「書鎮」(Book Town)。
在西方的書業界,「書鎮」指的是 在一個偏遠、人口稀少、自然景觀優美的小地方,聚集眾多風格迥異的獨立書店,經由適當地宣傳,吸引外來的愛書人來訪,使得 這個書鎮成為一個旅遊景點,因而也帶動當地的經濟繁榮。書鎮中的書店原則上都是以販賣絕版書為主的二手書店或骨董書店,以別於一般都會中只賣新書、暢銷書 的連鎖書店,如此一來,不管是喜歡撿便宜或偏好稀有珍本書的愛書人都會趨之若鶩。這個書鎮的理念起始於英國一位名喚理查.布斯(Richard Booth)的奇人,一九六一年時,他將威爾斯一個只有一千三百居民的英國小鎮黑|昂|歪(Hay-on-Wye)建立為全世界第一個書鎮,到了七○年代 中期,布斯已擁有二十餘名員工和一百多萬冊書,並且在一九七六年名列金氏紀錄上擁有最多二手書的人。我在幾年前跋山涉水親訪黑|昂|歪書鎮時,布斯得意地 對我說:「即使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覺得某一本書無趣,終究還是會有人需要它;而當一個小鎮擁有形形色色的舊書時,即使這個小鎮地處深山老林,總有人會不遠千 里而來。」他在在國際間積極鼓吹這個理念,盧森堡、法國、荷蘭、瑞士、馬來西亞因此紛紛都出現了書鎮。
內華達城「布麗葛頓書 店」(Brigadoon Books)主人蓋瑞.史多樂力(Gary Stollery)在一九九五年冬天拜訪過黑|昂|歪後,對布斯以書造鎮的概念深深著迷,由於內華達城與隔鄰的姊妹鎮草原谷(Grass Valley)本就有不少書店與在自家經營的書商,於是史多樂力在返鄉後就積極的將兩鎮的所有書商組織起來,打出「金城書鎮」(Gold Cities Book Town)的名號,聯手共創美國西岸的第一個書鎮。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底,布斯夫婦受邀到此與七十五位書商歡聚一堂,並以國際書鎮之王的身分為他們加持。
這 個書鎮成立後我就略有耳聞,但是一直到去年二月初才首次造訪,記得我抵達內華達城時已近中午時分,由於不是假日、天候又不佳,在街頭商店一片冷清中,我 闖入的第一家書店正是「布麗葛頓書店」,裡面分隔了好幾區,中央主區放置蘇格蘭、英國的文學與旅遊書籍對照著店內牆上掛著的蘇格蘭裙及英國鄉間的明信片, 可以知道這家主人的愛好了,「布麗葛頓」(Brigadoon)這個名詞源於同名戲劇,劇中描述蘇格蘭高地的一個在地圖上找不到的小鎮「布麗葛頓」,每一 百年才在人間出現一天。圍著哈洛茲(Harrods;倫敦最高級精美的百貨公司)圍裙、一團和氣的女主人卡拉琳達(Clarinda)對著我這唯一的顧客 笑咪咪的打招呼,引導我參觀後面的藝術書區及一個可愛的兒童書區,當她知道我是個專門報導書店的書蟲後,立刻撥接了電話給在家中連日來昏天暗地忙著報稅的 丈夫蓋瑞.史多樂力,要他專程遠道開車前來會客,等待之餘,我先到其他書店逛逛。
斜對面的「博德街書店與咖啡座」(Broad Street Books & Espresso Cafe)是鎮上唯一有露天咖啡座的迷人書店,雖然天候不佳、外頭沒坐半個人,但是店內卻很熱鬧,年輕英俊的老闆傑森(Jason Costa)看起來像是個屬於大都會的雅痞,然而他和妻子未婚前就已一起頂下這家店,他們為了婚後讓小孩能在這個小而美的社區度過一個優質的童年,所以在 此定居。這家書店以旅遊書為主,總共有七千多本書,另外還有各國、各大城市的地圖,由於旅遊書以快速的資訊為主,所以店中倒是以新書為主,不過還是有不少 旅遊文學類的二手書。
隔鄰的「山屋書店」(Mountain House Books)的店主人不是夫妻檔,而是罕見的丈母娘與女婿的搭配,丈母娘菲麗絲.芭茲(Phyllis Butz)曾是位圖書館館員,女婿李奧.伯拉迪(Leonard Berardi)之前任職於印刷業,兩人對書籍各有專長處。他們販賣的書是年代較久遠、裝訂較精美的骨董書,最主要以加州與美西早期拓荒史的書籍為主。
當 我從店中出來,走在博德街上朝其他家書店行進時,一位頭戴呢帽的陌生男士迎面而來,居然親切地開口叫著我的名字,我大概楞了三秒鐘,接著回神過來,喊著 「嗨,蓋瑞!」是的,此君除了是「布麗葛頓書店」的主人蓋瑞.史多樂力外,不會有第二人了,想必是太太卡拉琳達要他出來尋人,可以想見這小鎮有多小,以致 外來客一眼就被認出,熱絡的蓋瑞立刻以地主兼書鎮教父的身分當起我的導遊。
我們跟著走訪了「和諧書店」(Harmony Books),這是一家新舊書並列的溫暖的書店,裡面除了文學書以外,其餘大部分是以心靈成長、宗教為主題的書籍,其中並有相當豐富與當地風土文物相關的 書,這家寬敞的書店同時是一個社區的小型文化中心,經常有藝文活動在此進行。 (待續)

【英國】英國小鎮賣舊書出大名

  2010-03-05 來源:綜合報導

全民淘換舊書形成特色 書商創建有功“自立為王”  
英國人喜歡看書是出了名的,在英格蘭和威爾士的分界線上,有一個名叫海伊的小鎮,這裡被譽為“世界舊書之都”。如果您到這裡走了一遭,一定會被弄弄的書香氛圍深深吸引。
2000人有40多家書店  
剛到海伊,第一印象就是到處是書:除了各個書店,老式電影院門口、消防隊辦公室和旅館入口處也都是書,由於書籍堵塞了去路,有些居民怕踩到這些珍貴的藏 書,竟跳著走。  海伊鎮的書籍並非只出不進,在每個月的特定時間,都會有幾十箱書籍運進小鎮來,它們來自世界各地的停業的舊書店和私人藏書樓。在小鎮常 聽到這麼一句話:“你能夠在海伊買到任何想要的圖書,只要你的錢包足夠厚。”誰也說不清現在海伊究竟有多少書,據說,書店的書架合起來能有17公里長。   隨便走進了一家書店,店中圖書琳琅滿目,涉及各個學科。海伊是世界上第一個書市小鎮,後來逐漸被歐洲和美國的一些村鎮所效仿,但海伊始終引領著世界書鎮 的潮流。雖然海伊人口只有不到2000人,卻擁有40多家書店。

事先預約能去居民家看書
在這裡你會發現當地一些居民的家裡會有好一些遊客坐在客廳裡看書。這在海伊是很平常的事,小鎮上的普通人家也藏書甚多,只要事先有個預約,就能進入民居 查找和流覽書籍。  海伊每年還要舉辦一次海伊文學節,這是由英國媒體發起的,在海伊舉辦的文學藝術節不僅每年吸引8萬多書迷,也越來越受到文化圈內的大 腕和政界名流的青睞。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就把海伊文學節稱為“心靈上的伍德斯托克音樂節”。
“海伊國王”建立書鎮  
在海伊人心目中,最敬佩的人就是“海伊國王”理查·布斯,這位“傳奇國王”是書鎮的創建者。很多遊客甚至是沖著“國王”來的。20世紀60年代初,布斯從 牛津大學畢業後,回家鄉海伊開了家二手書店,他對鎮上的居民說:只有開拓舊書市場才能振興海伊這個貧窮的小鎮。在他的帶領下,未完全拆遷的城堡、電影院都 被改造成一間間別具特色的書店。海伊人走遍全球各地,搜羅舊書,再把一車又一車的書運回來。
  

1977 年,布斯做出了一個驚人之舉,他公然宣佈海伊成為“獨立王國”,脫離英國,而是由他本人擔任“海伊國王”。但英國政府並不理睬。也有人說他這樣做只是為了 炒作,來宣傳海伊。但這些年來,布斯兢兢業業地履行著“國王”的職責,例如每年舉行定期儀式、任命和罷免“官員”、慶祝傳統節日等。當地人也對“國王”非 常尊敬,說正是他創造了世界第一書鎮的神話。
布斯“國王”還發佈了一道詔書,要求“臣民”禁止使用汽車,改用馬匹,以淨化小鎮的環境。對此,英國地方官員認為沒必要反對,他說:“理查·布斯使海伊從一個無人知曉的小鎮變成了二手書愛好者的‘聖地’,是他帶領大家發展繁榮了這裡的經濟。”
如果你也是愛書人士,不防盜這個書籍聖地來一番淘寶吧!
編輯:張娜

【英國】威爾斯Hay-on-Wye 世界最大二手書城

英國人愛看書,倫敦地鐵車廂內不難看見一人一書的場面。走在威爾斯小鎮Hay-on-Wye更誇張,這裏連空氣都充滿書香,陳年木味在當地三十多家二手書店徐徐溢出,鎮上的藏書量據稱比世界任何一家圖書館都要多,呆上半天,人人也會變作書生。鳴謝:英國旅遊局、新西蘭航空、威爾斯旅遊局
  山區小鎮 變舊書天堂
每 個地方,即使小如Hay-on-Wye般的威爾斯山區小鎮,只要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同樣可在地圖上有鮮明立足點。在上世紀中幾乎逃不掉被大城市吞併的 Hay-on-Wye鎮,憑當地一位牛津畢業生Richard Booth的創意,大力推動二手書市場,除率先於1961年開設首家Richard Booth's Bookshop,更大公無私協助鎮內其他店主開設書店,成就了今天Hay-on-Wye鎮成為現時世上最大二手書城的偉業。
目 前鎮內共有三十六家二手書店,大都位於Castle Street、Lion Street及Belmont Road等鎮上大街內,雖是集中,卻令人難於選擇,不想盲目亂碰,建議可先往任何一家書店取張免費Booksellers地圖,除可按圖索驥來訪,還有書 店簡介,方便你作重點出擊。
  古堡書店 電影迷世界
Hay Castle是Richard太太開設的一家特色書店,由舊城堡改建而成,非常矚目,由環境到內涵,都值得你細看。甫進城門可見一個露天舊書市場,陳年鐵 架配上老書,每本只售30便士(約5港元)起,有與趣尋寶者大可慢慢挑選,購書時只要自動自覺將錢幣投入錢箱即可,沒人管,但請自律。沿石級進到城堡又是 另一天地,這裏的書顯得整齊新淨得多,密密麻麻卻分門別類,以有關電影、美術、攝影、旅遊及建築等類別的書籍及雜誌最多,尤其是電影愛好者,千萬不要錯過 隨意擺在地下的紙皮箱,翻一翻,都是數十年前的英、美電影雜誌,全屬絕版貨,可遇不可求。書室旁邊還有一家售賣精品、飾物的小店,多為自家製私品,同樣值 得一逛。
  戲院書店 二十萬藏量
至 於全鎮最大的書店則非由舊戲院改建的Hay Cinema Bookshop莫屬,這裏的藏書量保守估計逾二十萬本,形形式式的舊書,應有盡有。進入店內,感覺如逛圖書館,一列列擺滿書的書架整齊排放,共兩層樓 高,由於書量太多,便用上了類似圖書館的分類法,每個架前都貼上各自的類別,方便顧客按類搜索。穿梭其中,只見不少「蛀書蟲」正在駐足打書釘,也難怪,只 是一個類別,便有數個書架的書量,不慢慢看,怎選得心水好書?
  消防舊店 狄更斯全集
至 於Boz Books,則據稱是由舊消防局改建而成的書店,只是店內空間細小,除門口處仍掛一個舊消防局的牌匣外,基本上已看不到任何消防味,難免讓人有點失望。 只是店主態度異常親切,店內擺放的二手真皮書籍,任我們開櫃任影都沒怨言,更讓筆者發現了一套英國文壇巨匠狄更斯(Charles Dickens)一至二十集的真皮文學全集,雖非首版,也非常難得,全套約售23,550港元,狄更斯迷意下如何?若想購平書,走過鄰街的The Sensible Book Shop,全店書籍每本統一價只售1英鎊(約15港元),小說、工具書一應俱全,也極簇新,買來作旅途解悶也非常划算。
  旅遊記事簿
持 BNO護照或特區護照均免簽證。查詢:29013000(英國領事館)新西蘭航空每天有機直航來回倫敦,經濟客位機票由4,700港元起。查 詢:28628988 (新西蘭航空電話)www.airnewzealand.com.hk (新西蘭航空網頁)Llanwenarth Hotel 雙人房連早餐約1,335 港元起。地址:BreconRoad,Llanwenarth,AbergavennyMonmouthshireNP81EP,Wales電 話:441873810550網頁:www.llanwenarthhotel.com由倫敦Paddington 乘火車至Hereford車程約三小時,再轉乘巴士可達Hay-on-Wye。www.hay-on-wye.co.uk(Hay-on-Wye網 頁)www.visitbritain.hk(英國旅遊局網頁)

走訪世上聚集最多獨立書店的小鎮傳記:《迷失在書鎮裡》

書 店對愛書人來說,絕對有致命的吸引力。就像茱莉亞羅勃茲與休葛蘭多年前合拍的浪漫愛情喜劇片《新娘百分百》的故事,就是發生在英國諾丁罕的一家旅遊書店 「The Travel Bookshop」。據傳當時這家專賣旅遊書的書店經營慘淡,後因有兩位大明星加持後,觀光客門庭若市,也大大打響其特色書店的招牌,吸引上門購買旅遊書 的讀者。

「書店」除了是我們購買知識天堂外,也大大影響了我們的生活。

有 「書市小鎮」美稱的海怡鎮舉世聞名。我曾於2000年造訪威爾斯,卻忘記繞到那裡走走,大口呼吸釋放古書的氧氣,享受迷路在書鎮裡的樂趣。但幸好,有美國 作家保羅‧柯林斯(Paul Collins)為我們寫了《迷失在書鎮裡》(Sixpence House)這本書,帶領我們走進這個迷人的書市小鎮。

作家保羅‧柯林斯是波特蘭州立大學(Portland State University)的英語副教授,經常以「文學書探」身份出席美國國家公共電臺的節目《週末版》,他的非文學作品充滿生命與觀察。

他筆下的《非關對錯:一段關於愛與自閉症的無聲之旅》是一本融合部份回憶錄與部份歷史的傳記,從他的自閉症兒子身上追溯到歷史上被視為自閉症患者的無聲世界;非文學《莎翁的書:〈第一對開本〉如何征服世界》是首部採取通俗易懂文字撰寫有關《第一對開本》的敘述史,這本被收藏在英國德倫大學圖書館的《第一對開本》(First Folio)莎士比亞劇作集,價值高達1500萬英鎊(約台幣8億元),是英國印行的最重要書籍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紙本書之一。

在《莎翁的書》裡,我們感受到作者對書的珍愛,而從他於2003年出版的《迷失在書鎮裡》中,我們看到他對「書」的狂熱。這本書自2003年出版至今七年,不斷再刷,始終躋身全美非文學暢銷書榜,是一本不被讀者遺忘的長銷書。

《迷失在書鎮裡》是一部揉合回憶錄與旅遊文學的敘述體,作者帶領我們走訪一個世上聚集最多獨立書店的小鎮故事。

書 中 所指的「書鎮」(book town)位於只有1,500人口的威爾斯的海怡鎮(Hay-on-Wye)。這裡以聚集最大宗的二手書店、古書店及特色書店聞名,也是愛書人的天堂、文 學愛好者的朝聖地、藏書家的尋寶圖與作家們發表著作的場地,每年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書籍饕客們聚集於此享受閱讀時光。

上 世 紀六十年代,理查•布斯(Richard Booth)在這裡開張多家不同主題的書店後,為海怡鎮締造了世界上第一座「書市小鎮」的美名。海怡鎮的定居人口稀少,卻擁有41家書店。這個統計數字只 計算純粹賣書的書店,不包括賣書又兼售零貨業的店舖。根據海怡鎮人對於開書店的說法,鎮上每37人就擁有一家書店,而每家書店至少陳列數十萬本圖書,涉及 二千多種類書籍。

生長於美國舊金山的作家保羅‧柯林斯與妻子曾造訪這個擁有「書市小鎮」美稱的海怡鎮,並在書味街道的薰陶下,買下一間500歲高齡的老房子,也開張鎮上唯一一家專賣新書的「潘博敦斯書店」。《迷失在書鎮裡》這本書正是紀錄這個書市小鎮與他們狂熱書的生活故事。

【台灣】閱讀競爭力 北市第1、基隆墊底

2010.9.29 聯合晚報╱謝蕙蓮遠見雜誌今天公布25縣市閱讀競爭力調查,台北市總體表現第一,基隆市最後一名;在民眾對首長公共閱讀政策的滿意度上,苗栗縣長劉政鴻、 嘉義市長黃敏惠滿意度最高,基隆市長張通榮最後一名。調查也發現,去年各縣市的新書購書預算普遍不足,全國有18個縣市,每年每人公共圖書的新書購書經 費,不到20元;新書經費最少的台南市,去年每人分配到的新書經費只有6.6元,還買不到一顆茶葉蛋。最愛看書的縣市,前五名分別是台北市、台中市、連江 縣、高雄市、嘉義市,民眾每天、常常和偶爾看書的比例合計都在51%以上。最不愛閱讀的五個縣市是嘉義縣、基隆市、花蓮縣、苗栗縣、屏東縣。這項調查是以 人均公共擁書率、人均公共新書金額、公立圖書館辦證率、借書量、服務品質、服務專業度、縣市長重視度與民眾滿意度綜合分數等11項指標進行調查評比,訪問 人數6,196人。調查顯示,各縣市閱讀競爭力總體表現,前五名分別是台北市、澎湖縣、連江縣、高雄市、花蓮縣;倒數前三名則是基隆市、雲林縣、嘉義縣。 遠見分析,這次調查結果顯示,台北市每項指標分數都相當高,公共圖書借閱率、館員專業度表現都是第一;排名二、三名的澎湖縣和連江縣,人口不多,每個居民 可分配的圖書資源多。遠見調查發現,即使是人均公共新書金額最高的前五名,去年全國25縣市中,也只有離島連江縣,政府實際支出的公共圖書新書購買經費超 過百元,平均每人每年分到213.9元,排名第二的台北市,平均每人只有分配到35.87元。令人驚訝的是,包括台南市、台中市、基隆市、嘉義縣、彰化 縣、高雄縣和新竹市等七個縣市,去年平均每人分配到的新書購書經費不到10元。

文化資產~~書籍相片發展史

東方和西方因為文字的發展不同,所以東西方的書本也發展出不同的裝訂方式。書本的裝訂也叫做「裝幀」,包括決定書的大小尺寸、封面設計、書本紙張的裝訂方式是精裝或平裝以及書本紙張材質選擇等,也就是決定一本書所有構成要素的步驟。

1. 平裝
一般來說,平常書的封面較簡單。比較薄的書可用大型釘書機,把封面、封底和內文全部釘在一起,這種方式叫做「騎馬釘」。而較厚的書本就要把紙張對齊後,在書脊塗上很多白膠,再把封面貼上,這種方式叫做「膠裝」。


2. 精裝
精裝書就是包裝比較精美的書。最常看見的精裝書封面都是厚厚的紙版,並貼上紙、布等特殊材料,增加書的保護。精裝書通常以書背的形狀分成三類:圓背、平背、腔背。

電子閱讀加速取代紙質圖書

2009.3.21 卓群網摘
經濟危機對傳統紙質圖書的威脅,可存儲1,500餘本書的亞馬遜電子閱讀器kindle2,手機書籍、影音書籍的如火如荼,出版業是否已死」……今年以來,這些話題佔據很多權威媒體上的版面。2月出版的《時代》週刊和《經濟學人》分別以《網路重塑文學》(The Digital Age Reshapes Literature)和《更好的閱讀》(Well Read)為題,對此各抒己見。
今年以來,美國老字型大小的大出版社,如西蒙與舒斯特(Simon & Schuster)、麥克米倫(Macmillan、哈潑.柯林斯(HarperCollins、雙日(Doubleday霍頓.米夫林.哈考特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等全在大幅裁員,藍燈書屋面臨內部重組,破產流言圍繞著排名第二的圖書零售商鮑德斯(Borders,連全美最大的連鎖書店邦諾(Barnes & Noble,總部也剛剛裁去了100名職工,剩下的員工則顯得格外清閒。在全球圖書業這塊大餅上,產值超過1/4的美國圖書業正面臨崩潰。根據權威行業媒體《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的判斷:出版業將在2009年遭遇幾十年裡最大的難關。
撇開經濟危機的衝擊不談,傳統出版業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有人認為是因為電腦遊戲已經成為搶奪圖書市場的一大競爭對手。然而,一項112日出爐的全美普查表明,閱讀文學的成人自2002年以來上升了3.5%,是26年來的首次增加,顯然,受眾並不是問題所在。
在網路時代,傳統出版體系顯得實在太笨重了──出版商必須預支給作者一筆版稅,接著滿大街把書分發給各大經銷商,要是沒人買,他們就只好聳聳肩,吃進所有的成本。對於科技革新對紙質書的衝擊,《時代》週刊專欄作家列夫格羅斯曼(Lev Grossman)有些幸災樂禍Google已經掃描了700 萬本書進資料庫,10年之後,想像我們可以用Sony以及亞馬遜推出的電子閱讀器閱讀全世界的所有書籍,新書則將被一章章地上傳到作者的部落格上,在日本,新文學已經屬於keitai shosetsu(手機小說)。
高成本的傳統出版業
39
歲的麗莎吉諾娃(Lisa Genova莉莎.潔諾娃)是麻塞諸塞州貝爾蒙特的一名保健諮詢師,擁有哈佛神經病學博士學位。她想成為作家,但沒人願意出版她的書。我做了所有該做的,她說,我諮詢了文學經紀,旁聽了作家協會並且嘗試寫e-mail 給圖書編輯,結果無人回應。於是,她付了450美元給一家叫作iUniverse的網路出版商,2007年,她那從後備箱中翻出的處女作《永遠的愛麗絲》(Still Alice,安靜的愛麗絲)終於如願出版。一年後,吉諾娃獲得了西蒙與舒斯特出版社50萬美元的預付金出版合約,她的小說進入了鮑德斯、Target等美國傳統圖書零售商的推薦書籍榜。到了2009125日,小說上升到《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單的第5名。事態的發展讓吉諾娃本人感到震驚。好像一步登天那樣,她說,我只記得,去年今日,我還在為四處兜售煩心呢。
iUniverse創始於1999 年,迄今已發掘了多名身價不菲的暢銷作家。iUniverse的研發者是香港人譚錦榮,在為傳統出版商研究電腦系統時,他深刻認識到出版界的弊端,由此研發出隨選列印print-on-demand,POD)模式,從而將網路出版商的先期投資降到最低點。iUniverse誕生的第一年,就被邦諾買下49%的股權,並聲稱正在全面開拓亞洲市場。
作者將內容下載後,數位版立刻就可在iUniverse網站上刊登,然後運用該站已建立的行銷通路,把書的影像、內容輸入網路書店以及全美5,000家獨立書商的傳統零售渠道。有訂單才印書,所以你只要付99美元,就可以為自己出一本書。譚錦榮曾表示,iUniverse的損益點在100本書以下,只要一本書賣了100本,iUniverse就有賺頭,隨著科技進步,損益點還可能下降到50本,甚至25
99美元,與傳統出版業的成本相比簡直九牛一毛。通常,傳統出版商得先花上幾萬元的編輯印刷成本,花幾個月印出1萬本書,然後再談促銷、銷售通路。如果書賣得好,可以加印,如果賣得不好,就退回出版商──《出版者週刊》主編薩拉尼爾森(Sara Nelson)指出,美國書店的退書率近年已上升到50%我們總是印得太多,最後還要自己收拾殘局,傳統系統的風險從書店、作者轉嫁到出版社頭上,這對如今的出版社來講,根本無力承擔。
 出版界的達爾文時代
身為作家,列夫格羅斯曼對自行出版self publish)的草根作家的身分尤為關心和同情,技術為以克里斯多夫鮑里尼(Christopher Paolini,著名奇幻小說作家)等人為代表的自行出版作家的成名帶來了可能性,同時也成就了文學的多樣性。格羅斯曼認為,理論上,出版人應該是守門員,經他們過濾後的好文字才有可能印成圖書。但事實證明,很多吉諾娃這樣有潛力的作家都被過濾掉了。因此出版業面臨的恐怕不僅僅是一場技術革命,同時也是一場文化革命。
遭到最後一名文學經紀的拒絕時,吉諾娃咆哮說要去自行出版,但人家警告她此舉等同於自毀前程」──在文學界,自行出版一直與虛榮心、不自重、丟臉等聯繫在一起。然而,全美一年出版6萬本新書。某個不知名的作者要出書,有98%的可能被書商否決。譚錦榮認為,新書題材被否決,往往和品質無關,是出版業缺乏冒險精神、迷信流行文化和暢銷書的結果。暢銷5,000萬冊的《心靈雞湯》就是最好的例子,作者曾被32家出版商拒之門外。
如今,越來越多的暢銷書作者來自自行出版。丹尼爾蘇亞雷茲(Daniel Suarez),一位洛杉磯的軟體諮詢師,遭到48名文學經紀的拒絕後,自行出版了迷幻恐怖小說《精靈》(Daemon),在bloggers.com上得到線民瘋狂追捧,最終獲得了企鵝出版社高達6位數的合約。蘇亞雷茲認為,文學已進入了優勝劣汰的達爾文時代,出版變成了群體性手稿提交的過程,要在大浪淘沙中站住腳跟,靠的是實打實的功夫。被哈潑.柯林斯以200萬美元簽下的布諾妮亞巴瑞(Brunonia Barry)的《蕾絲占卜師》The Lace Reader以及蟬聯《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34週的威廉楊(William P. Young)的《小屋》The shack,當初在編輯們眼中,都是無足掛齒的作品。
格羅斯曼認為,如今早已是用戶自己更新YoutubeWikipedia時代,一部文學作品的價值應該讓市場、讀者決定,而非坐在辦公室裡的出版商。
金字塔的尖頂與底座
相對而言,《經濟學人》對出版業的未來比較樂觀。文章認為,圖書出版業還沒有影音樂產業那樣進入ipod時代。對於音樂產業,由於人們可以透過網路下載,自選喜歡的曲目直接在ipod上聽,從而冷落了CD這種媒介,導致唱片公司業績大幅下滑。但對圖書出版業來說,類似危機至少目前還不算太嚴重。一來,在kindle2上購買電子書,目前並未出現盜版的跡象,讀者不可能抽取書籍的部分章節來購買;其次,電子書沒有邊際成本,只增加利潤,從而並不削弱出版商的利益;再說,電子書也可能帶動傳統紙質書的銷售──統計資料表明,自kindle推出以來,亞馬遜上的圖書總銷量上升了2.6 倍;至於能被作為禮物、收藏品以及紀念品的,則非紙質書莫屬。
格羅斯曼是《紐約時報》、《村聲》及salon.com的專欄作家,並在《時代》週刊上開設了網路技術類專欄。在長達3頁的未來圖書暢想中,他將今天與18世紀早期的經濟及技術變革相類比,認為200年前批被認為經典和永恆長篇大作,如笛福、撒母耳理查森、菲爾丁等人的作品,不完全是一批有文學天才的作家冒出來的結果,還要仰賴印刷術的革新和城市中產階級人群的擴大。而在如今這個網路時代,更廉價、更混亂、更語無倫次、更不知所云,一句話,更平民化的文學作品,將是時代的必然產物。
當 然,也不是說舊的出版體系會就此消失,至少,它仍舊是給作者們提供地位及金錢的保證。然而,它的生存空間會減少至金字塔尖上的那一個小點,而廣大的底層, 則由無數免費的、未經編輯的、以電子文本出現、僅供網路閱讀的作品構成。讀者不再流連於文字的精緻,僅僅是草草略過,滿足於即時的愉悅以及更現代和快速的 敍述方式。對很多人來說,這實在是個悲觀黯淡的前景。但格羅斯曼說,書籍最初誕生時也是這樣遭人鄙夷的。書的未來,將無法用現有的文學價值體系來衡量。

那麼,這種小說將會是怎樣的呢?像網路同人小說那樣,它對其他作品將有很多的參照與借用,以致版權所有人可能要來找麻煩。小說將越寫越長──電子書並不受物理形態的制約──影像軟體那樣能被增補與更新。我們會看到更多的小說逐章逐節地發表,就其形式來看,恰如電視連續劇或者19世 紀的連載小說。我們可能會期待一種帶來快樂與即時得到滿足的文學形式。在螢幕上閱讀會加快速度:你不會在語言上有過多停留;你會不斷地點擊下去。我們接觸 到的現代派艱澀難懂的作品越來越少,更多的是言情小說般風格的情感宣洩與高速度的敍述能力。小說將相互競爭,看誰能在開篇第一段就讓讀者欲罷不能以致不得 不繼續讀下去。

以上這些都難以用不好一 概而論;它們都是現實的存在。將來的書可能不會符合所有的關於文學價值的傳統標準,也許一個都達不到。然而,如果你認為這讓人震驚或悲哀的話,你就去重溫 那段歷史。在小說剛剛興起之時,人們蔑視它,並理直氣壯予以抨擊。他們認為小說低俗、不道德。在某種意義上,那並沒有錯,不過正因為小說具備了這個特點才 使其偉大:小說震撼並引導著人們進行新思維。這些書也將會有同樣作用。在這個獨立出版的世界裡將會出現與笛福同樣偉大的作家,而目前他可能還在從自己小車 的行李箱裡賣書。但這絕不會長此以往的。